來源: 《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師範大學時的重要講話從價值自覺的時代高度,深刻闡述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極端重要性、建設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必要性以及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的緊迫性,標誌著我們黨對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歷史新高度,為我國教育領域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價值自覺的緊迫性
教育自覺是對我國教育傳統和教育特色的客觀把握,是對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深刻認識🦦,是對當今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準確理解👨🚒。樹立教育的價值自覺,主要是在厘清中國教育的歷史與現狀𓀍、中國教育問題的基本特征、教育一般發展規律以及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地位的認識上有高度的覺察🌾,在規律把握上有高度的覺醒,在責任擔當上有高度的覺悟🕺🏼。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實現👩🦱,迫切要求我們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確保教育具有價值上的優先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從戰略的高度強調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靠的是人才,靠的是教育。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我國教育領域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諸如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師資力量還比較薄弱,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管理體製機製仍不夠完善🕵️♀️,等等。因此,正如總書記所強調的🧞♂️,教育在我們國家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並不僅僅意味著在經濟投入上把教育放在優先的地位,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認識到教育自身的價值擔當🧑🏽🌾😨,始終都要讓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先行一步🤰📩,把我國的教育辦出中國特色,辦出世界水平,切實發揮教育對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價值先導作用。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迫切要求我們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進一步豐富我國教育的民族文化內涵。中國是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是文化綿延五千年從未中斷的文明古國,也是具有獨特文化屬性和發展方式的國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發展的眼光審視並合理汲取中華文化傳統中的有益資源,為現代教育的現實發展尋找坐標🪟,實現在繼承基礎上的文化創新,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抓手🥡⚈。這就需要我們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依托😬、社區教育為補充,整合民族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資源🎢🦍,不斷增強教育的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價值🦯。
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迫切要求我們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進一步明確我國教育的重要歷史責任。我國教育的普及化水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提高,上學難的問題已得到根本緩解。但上好學校難的問題日益凸顯📧,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也更為多樣化。這就需要我們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價值追求🟥,著重解決好優質公共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解決好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區域內部教育不平衡問題;把提升教育質量作為價值責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開放的國際競爭環境🏃♂️👩🍳,迫切要求我們樹立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自覺🔮,進一步明確我國教育的時代價值定位☛。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演變為價值觀的較量和教育實力的競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全球化趨勢和民族性追求的對立與統一、碰撞與融合,表現得比一般社會領域更為深刻和復雜。在各種思潮的激蕩中確立主流主導,在眾聲喧嘩的國際舞臺上取得應有的話語權,要求教育主體具備強烈的自覺意識🏡,以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和審時度勢的大智慧來把握自身發展的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明確以解決我們自己的教育問題為出發點🙍🌊,以發展我們自己的教育為落腳點,堅持本土情懷和跨文化視野的統一,堅守本土教育自身的核心價值,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𓀖,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自由全面發展。
二、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辦的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這就意味著👨🏿🚒,我們要辦好中國特色教育體系,既要面向國家,也要面向世界,更要面向現代化。這是一種新的教育戰略思想,有著強烈的時代意識和鮮明的價值追求✸,具體體現為明確的國家意識、濃郁的民族情結、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宏闊的國際視野。
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體現為著力培養有著高度國家認同的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要明確自身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自覺把自身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當中🙍🏼,註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不斷增強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由此明確自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擔當👩🏽🦲,明確自身在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坐標路徑。
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體現為大力弘揚五千年來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裏🚵♂️🧍♂️,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們要把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教育覆蓋到學生成長的全過程,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𓀌🌬、各個學科🩸,讓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深厚沃土,成為一代又一代學生健康成長的幸福樂園。
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體現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人民享有發展的成果,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是人民的權利🤹🏻,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檢驗教育工作的最高標準。凡是人民有需求的地方,就是要重點加強的地方🙎🏻;凡是人民不滿意的地方🚶➡️,就是要下決心改革的地方。我們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深化和推動教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教育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製機製束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
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價值追求體現為推動本土教育與世界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教育資源在國際間進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國際間加速流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教育國際化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我們既要通過學習借鑒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並結合國情加以本土化改造⏺,聚集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用國際化促進教育現代化;也要使中國教育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優秀教育文化傳統,分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的新成果與新經驗,不斷提升我國在國際教育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三、價值塑造是廣大教師的首要責任
教師點燃教育的光芒和民族的希望,點亮每一個個體的生命之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截至2013年,全國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476.82萬人,工作在全國52萬所學校,支撐起2.57億在校學生這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廣大教師作為辦好中國特色教育的主體🥚,要對自身所處的中國特色教育體系有明確認同,對自身承擔的價值塑造的責任有著自覺的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沒有統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顯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這就是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和仁愛之心。這些特質既有價值觀層面上的總體要求,也有真善美層面的具體要求🤜,還是對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深刻闡述。
每一位教師都要勇擔“傳道、授業、解惑”的現代職責😖,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教師要為學生把好人生“總開關”,自覺把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到教書育人全過程🚇,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中紮根發芽、開花結果⏸。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學生成長樹立標桿🏌🏽♀️⚾️,以德施教、以德立身,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躬身言行影響和帶動學生,以道德情操和敬業精神感染學生、教化學生。要以紮實學識為學生提供鮮活滋養🚇,站在知識發展前沿💶🙏🏽,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研究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和質量;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要以仁愛之心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愛是教育的靈魂👰♂️,育人是愛心的傳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離不開仁愛之心💆🏽♂️。要對學生充滿愛心和信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𓀜👩🏽⚕️,幫助學生樹立自尊、自信,教會學生自愛與愛人。
每一位教師都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擔當📫,做良好社會風尚的積極推動者🤳🏿。良好的教師人格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還代表著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作為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教師肩負著弘揚德性倫理文化精髓、化育年輕一代的社會使命🧋,應懷有穩定的政治信念和熱情💃🏽🧑🏿🎄、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必須在授業的過程中續延傳統社會中對政治與社會的關切和責任,在人們的思想開化和社會整體的道德進步方面做出努力🤵🏿♂️。我國傳統儒家教育思想中充分強調了培養“士”的社會責任的基本理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對學習者“弘毅”的培養👼🏻,就是要教育學生擔當起國家和社會的重任,這也是當代教師應有的社會擔當。教師要不僅著意於校園以內,更當關註社會,不但做學校的教師🙎🏼,更當做社會的教師,把正確的道德認識、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高尚的道德行為推動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師還要把法律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當中,著力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
四🧚、教師教育的價值定位與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師範院校的支持力度,尋求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不斷提高教師培養培訓的質量𓀅👉🏼。我們要進一步推動教師教育的價值轉型,切實履行好自身的神聖使命👩🏽🌾,培養造就更多的好老師。
教師教育作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明確自身的價值定位和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現在教育的薄弱環節和短板在西部地區,在農村,在老♜、少🙃、邊陲、島。中西部地區強,則中國強。教育短板主要短在教師上🪂,教育薄弱主要弱在師資上。教師教育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身的價值定位在於自覺增強中國意識🅾️,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把目光由緊盯著所謂的國際先進經驗,轉向提供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本土關懷,努力辦出中國特色來🥣;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身的價值追求在於,把重點由培養手段和技術的創新,轉向面向中西部和農村的教育觀念的革新,真正培養出在當地能夠留得住、幹得好的優秀老師🛌🏽,實現教師教育在價值層面上的創新發展👩🏻💻👨🏿⚖️。
教師教育作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找準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工作🔰,要找準當前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製🐆,形成以德育師的製度環境;要改革教師管理製度,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投身教育綜合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完善教師教育的法律法規,切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進一步提高教師職業地位和吸引力。
教師教育作為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創新培養模式和培養方式🧑🏽⚕️👨🏽🌾。一是正確處理好教師教育專業性與通識性之間的關系,推動學科教育與教育學科之間的融合,進一步提升教師教育的層次💉,形成學士—碩士—博士三位一體的高水平教師培養新模式;二是要轉變培養方式🦵,高度重視我國師範教育目前人才培養過剩和針對性不強的現象🍴,正確處理好培養與培訓的關系,實現教師教育培養方式的變革。“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北京師範大學將進一步發揮師範大學排頭兵的作用,建設國家卓越教師培養與教育創新基地,為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培訓大批高素質教師,為造就更多好老師作出應有的貢獻。(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